融链天下

HOT NEWS 新闻动态

中国建设交通强国须破解三大长期性问题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交通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交通运输供给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中国交通要与世界各地互联互通,更加包容世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者,向参与者和制定者转变;重视共同富裕更加幸福,为老年人群、残疾人群、贫困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运输服务;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交通运输中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本世纪中叶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民居住在城市,要更加重视城市交通建设,让人们城市生活更美好,同时不忘乡村更美丽。

  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破解的长期性问题

  对标交通强国的要求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我国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破解如下长期性问题。

  1.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仍须持续增强,体系发展的“木桶”短板明显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作出了我国当前交通运输总体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判断。这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起点,但是这一适应的基础还不稳固,目前和较长时间内我国交通运输需求仍然保持中高增速。面对仍然增长的运输需求,如果不继续保持相应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就有从“适应”到再次“不适应”的可能。例如,2000年“我国交通运输的总体能力等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之后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05年交通运输又“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到2010年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状况才“基本缓解”。因此,适应未来需求的增长,我国仍然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析我国经济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结合我国工业化阶段、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发展趋势和交通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我国应该在2035年左右建成国家交通基本网,届时其规模、布局和结构基本稳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协同发展较弱,许多“短板”拉了现代交通“快速、经济”特征的后腿。交通线网基础设施水平高,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世界领先,但一体化综合枢纽建设和运营重视不够。属于硬件的设施设备较为先进,但运输组织(主要是货物联运和旅客联程等)等软件建设落后。先进与落后并存,有路的现象与无路的情况同在,既有交通发达完善的地区,也还有尚未通达连接的地区。

  2.新要求、新技术、新模式等对交通治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供给能力弱,我国之前交通运输发展重点是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这一时期,虽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但主要采取的模式是政府主导。这种发展模式从理论上是与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特征突出相适应,在实践中适应了尽快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的要求。当交通发展由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转向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政府主导模式应发生转变。相应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要转型升级。

  交通新模式、新业态需要相关制度体系与时俱进。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产生许多新的业态,共享单车、共享巴士、无人驾驶等,对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交通+发展迅速,空巴联运、高铁接驳、城际拼车等多种定制、联程运输服务涌现,交通+智慧城市覆盖城市交通、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民航、水运领域,布局了智慧枢纽、智慧停车、智慧公交、绿色出行等,构建了完整大交通产业链。新生事物仍会不断涌现,要求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适应和引领它们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3.交通运输领跑世界发展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技术支撑比较薄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除了在现代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总体上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少,积累不足,存在交通运输及相关制造、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许多自主核心技术依赖其他国家,甚至与交通运输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也是进口的或者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企业。

  交通技术创新贯穿于运输管理和组织、装备制造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研究经费和占比长期偏低,2016年占比为5.25%,而美日韩占比长期都保持在12%-18%。特别是市场导向不明显,企业基础研究经费规模和占比偏低,2016年企业基础研究经费规模不及日本和韩国的10%、美国的1/25。交通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源在于我国交通技术创新体系的生态环境有待完善建立,包括管理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效创新激励不足、科研管理体制与科研规律不相符合,科技成果质量和转化率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夯实三大基石分阶段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交通强国要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交通强国,要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领跑世界和人民满意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交通与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建成快速、经济、安全、绿色、自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国际交通运输领域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时代跨越,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撑。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须夯实智能现代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备有效的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自主的交通技术研发体系,三者彼此关联、互为支撑。

  智能现代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交通强国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化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交通强国初步建成的基本标识。交通运输网络包括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网络。在一定交通技术水平下,一国建成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并且其形态、规模、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是交通强国的基本要求。换言之,如果交通运输网络还在大规模地建设,就不能称之为交通强国。智能化是当前及今后交通运输发展的鲜明特征。

  完备有效的交通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交通强国的重要保障。如果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是交通强国的硬件条件,那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建设交通强国的软件条件,并贯穿于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始终。从设施建设到运输服务提升到交通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完备的制度和制度体系的与时俱进,离不开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创新自主的交通技术研发体系是交通强国的关键支撑。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离不开先进技术,运输管理与组织运营离不开先进技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深刻把握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先进科学技术,深刻把握持续的交通强国地位需要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

  作为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指引,支撑和适应经济发展阶段。交通强国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强国而单独存在,它是现代化强国的产物。因此,从阶段安排看,建设交通强国应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基本同步,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整体提升期(2018年至2035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交通现代化,智能现代的交通运输网络仍是这一阶段的建设重点,同时更加重视现代治理体系和交通科技研发。主要标识是建成规模大体稳定、结构和布局合理、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的交通基本网。

  第二阶段,战略赶超期(2036年至2050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上一个阶段交通网基本建成,本阶段的建设重心转移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自主的交通技术研发体系两大基石,主要标识是交通关键技术和产品领跑世界,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世界领先。当然,这一阶段仍需要跟踪研发新一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