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链天下

HOT NEWS 新闻动态

“互联网+”助力多式联运“加速跑”

  7月10日,广东省肇庆市政府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水铁多式联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园区;

  近日,《关于进一步推进河北省多式联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打造河北省至东北、西北、东南沿海、欧洲等35条以上多式联运线路,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多式联运龙头企业;

  就在上个月,厦门多式联运港站正式启用,将有效推动“海丝”和“陆丝”运输无缝衔接……

  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互联网+”的助力,产业实践不断深入,多种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多式联运已成为物流发展的头号工程。

  多式联运进入全面发展期

  近年来,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的规划、政策密集出台。

  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目标,是我国第一个多式联运纲领性文件,将多式联运工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随后,国务院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多式联运提速行动”,明确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80%以上,大宗散货铁路、水运集疏港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重点集装箱港口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枢纽多式联运建设工程”。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陆续出台多式联运工作实施方案,共促多式联运产业实践进程。

  《中国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继续深入实施,三批70个示范项目覆盖公铁、海铁、国际铁路联运、陆空联运等联运方式,港口企业、铁路企业成为多式联运的主体实施企业。前两批46家示范工程企业已开通线路超过250条,线路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参与企业数超过1000家,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约270万TEU,与公路运输相比,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超过80亿元,运输价格平均降低35%左右,能耗降低约108万吨标准煤,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

  从政府到企业,从沿海到内陆,从航运到铁路,从硬件到软件,正在逐步打破物流和运输领域多年来的僵局,中国多式联运正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互联网+”解决信息资源交互难题

  多式联运核心在 “运”,关键在“联”,各方资源的互联互通是发展多式联运的重要前提。招商局物流航运事业部多式联运创新中心总监谭小平认为,要发展多式联运,必须解决信息资源交互共享不足的问题。

  在谭小平看来,多式联运里面包括两大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的体系,一个是国际多式联运,依托港口,以海运为主体,另一个是内陆多式联运,会依托港口、铁路为主体。在这两大体系中,货物运输过程复杂,涉及多种运输方式,还涉及多个部门,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信息共享和交互问题。

  近年来,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得到各方支持,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取得实质性突破,跨平台方式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充分支持。

  “通过‘互联网+’让多式联运信息交互更通畅,整个过程变得透明了,无论是托运人还是承运人,也无论是大客户还是中小客户,都可以了解全程运输情况、货物状况。对于服务提供者,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将服务标准化,变成套餐式的服务,这样一来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徐凯表示,更重要的是,有了“互联网+”,物流提供者不再是所有运输资源的拥有者,而只需要掌控运输方式的重要信息,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量化和优化,从而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创新实践遍地开花

  各地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河南省将铁路、航空、海关等部门的班次、舱位、报关状态等信息纳入河南自贸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宁波市以完善政务数据为核心,以推动海铁联运物流平台等市场化平台互联为抓手,不断打通多式联运各环节数据应用瓶颈,当地一些铁路、港口企业都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通信息共享通道,进行水水中转、铁水联运等方面的探索。

  青岛港海铁联运中心指挥调度中心,采用了专门开发的海铁联运系统,一改过去邮件、电话的传统方式,转而通过系统进行统一对接,实现了与海关、码头、铁路、内陆客户的全面对接,不仅更智能、更准确,而且还能提升50%的工作效率。2018年青岛港铁水联运增速超过40%,达到115.4万TEU,成为中国铁水联运首个超100万TEU的港口。

  由武汉港发集团旗下长江新丝路公司开发的“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运行半年来,已有注册用户201家,平台上线产品数795条,通过平台实现业务订单631条,订单货值超过9.8亿元。“这里就是庞大平台的智慧大脑,货物、运输工具、人员等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分流、传递,通过‘大脑’的精密运算,将货物能以最科学的方式运输。”在“云上多联” 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重庆果园港瞄准“互联网+”热潮,运用推广多种智能科技手段,实现了水水中转和铁水联运,已成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的中转港,2018年铁水联运量达到7.7万TEU,继续保居内河港口首位。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与宁波舟山港、浙江东晋弘物流有限公司等开展海铁、公铁联运信息互联的应用试点;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港、河北港口集团、天津中远海运、中谷海运开展信息互联应用试点,深化公铁水信息共享合作。

  据了解,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基地于2017年底建成投用,是全国首批铁水联运示范项目之一,目前已开通“上海-武汉-川渝”“上海-武汉-陕西、新疆”两条通道,年吞吐量突破3万标箱。但因该基地未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范围,一直只能从事内贸集装箱的联运作业。近日,该基地正式获得外贸集装箱运输业务资格,成功将首批由上海转关至武汉的外贸集装箱送往成都,预计全年由此转运的外贸箱可达3万标箱。

  大数据应用有待深挖

  “互联网+”改变了物流业发展格局,将物流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促使整个行业向着降低成本、高效流通的方向迈进。有人说,21世纪的数据就好比18世纪的石油,是极为宝贵且尚未开发的资产,在徐凯眼中,正是如此。

  在多式联运过程中,货物运输的信息量十分丰富,比如货物是水运还是铁路运输,或者公路运输,这些运输方式之间如何衔接,再比如船期如何、仓储情况、通关状况等等,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息数字化,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就可以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然后把它们进行标签分类,完成业务及客户的细分,从而实现精准服务、精准营销、精准管控。

  “除了在服务质量提升、过程精准管理方面的应用,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大数据对于趋势走向研判以及风险管控方面的作用。”徐凯认为,今后通过对大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测运输价格、走势,那么我们在选择采用哪种运输方式或者租船、订舱的时候,都可以去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使得时间更节省、利润最大化。而且,通过对大数据的研究,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些突发情况,比如某段时间运力是否紧张,采取何种运输方式才是最佳选择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早采取行动来应对。

  “今后,大数据在信用监管方面的应用也值得我们期待。”徐凯说,因为与“互联网+”相结合,支付、结算过程都在线上完成,这就为我们提供一些金融衍生服务创造了条件,平台上沉淀的大量交易数据都可以作为个人或者企业的征信基础。诚信比较好的个人和企业就可享受更优质的或者优先服务,这些,都将是大数据带来的“福利”。